“领袖峰”在大井村北面的山岗上,距毛泽东故居不远。导游说:因岗上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紫铜浇铸的毛泽东与朱德的头像,镶嵌在以井冈山五指峰为造型的花岗岩基碑上,气势宏伟,由此而得名。
天空飘着蒙蒙细雨,远处峰峦间雨雾汹涌奔泻。从故居出来,一行人打着雨伞,穿着雨披,沿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转过一个山脚,前面不远即为领袖峰。
景点门口,左侧是尊高大魁伟的红军战士雕像,左下的巨石上有毛泽东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右侧是巍峨耸立的井冈山五指峰石雕,上有“井冈山领袖峰”字样。
正对大门数十米远,是宽幅的大理石构筑的石阶,石阶纵向分为三列六组,每组六个台阶,相邻两组间有宽大的平台或跌水池。左右供游人攀行,中间是潺潺流淌的山泉,泉水来自井冈山深处的翡翠谷,经此流向水口瀑布、汇入赣江、进入长江。此处名为“五井源泉”。
石阶顶端,五根石柱高高耸立直指云天,形似云杉树干。石柱上布满五星和风铃,中间最大的星象征毛泽东,周围五颗星象征从井冈山走出来的五位开国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罗荣桓,其余数以百计的星则象征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英勇献身的广大红军战士。此处名为“井冈风铃”。山风徐徐拂动,风铃在山野间叮咚回响,仿佛在讲述当年革命前辈为创建保卫根据地栉风沐雨,浴血拼杀的往事。
沿风铃广场往左,山坡的绿荫中耸立着一座客家形式的牌楼,横楣书“浩气长存”。坡下与“五井源泉”平行,正对牌楼,遥遥相望的是“红军魂”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十数米高赭红色的纪念柱,通体雕刻着许多红军战士头像,不同的年纪、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容貌,透出的是由共同信仰铸就的一样的刚毅与坚强,凝聚成众志成城的力量。此为纪念在创建保卫井冈山根据地过程中,英勇牺牲的无名红军战士而立。
穿越牌楼拾阶而上,往右,翠竹松柏掩映下是王佐烈士纪念馆;往左,是王佐烈士墓,墓被翠竹和杜鹃所覆盖。王佐(1898—1930),早年投身于绿林,杀富济贫,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开创者之一。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来到大井,将七十条好枪赠给王佐,赢得了王佐的信任,王佐回赠毛泽东五百担稻谷,并将起义队伍引进井冈山,为毛泽东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实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宏图奠定基础。
王佐是现代京剧《杜鹃山》中雷刚的原形,为井冈山根据地早期重要的军事指挥员和领导人之一。1930年 他被当时的永新特委错杀,同期先后被杀的还有袁文才和宛希先,都是同样重要的人物。查阅了相关资料,假如资料属实的话,感觉这既与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有关,也与永兴特委的误判误断有关,当然,当事人的豪爽鲁莽、意气用事也不失为一个原因。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悲剧,令人不堪回首。如没有那次错杀,而今,三位也应是将帅级的人物了,“井冈风铃”悬挂的或许就不止五颗红星。
王佐烈士墓左侧有红军烈士墓,沿右侧山阶可登上“领袖峰”,天气晴朗的日子,在那里可以远眺井冈山最高峰——五指峰。我们几个摄影爱好者走在队伍的后面,导游建议不再攀登,节省体力,以备游览“水口瀑布”。
回望领袖峰,翠峰簇拥,雨雾缭绕,风铃阵阵,清泉汩汩,给人带来惊喜,也留下深思。
五井源泉
红军魂
王佐烈士雕像
王佐烈士简介
井冈风铃
评论